駕馭「專注力」的秘訣 (下)

駕馭「專注力」的秘訣 (下) 「靜觀與專注力」 「靜觀」(Mindfulness) 除了可以發揮減壓作用外,近年亦是治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方法之一。靜觀一方面是透過感受當刻的身體感覺而學習專注,同時亦可以讓學員學習控制及掌握自己的情緒,以減低因情緖對行為表現的影響。再者,近年亦有不少研究靜觀時腦功能的變化,發現靜觀能有效提升專注力、增強短期記憶,更可增加認知的靈活性(見上圖)。 「工作枱與專注力」 最後一個提升專注力及工作效率的秘訣:就是一張「整齊的工作枱」。不知有否留意在我們的「專注力」訓練小組的相片中,同學的工作枱上都只有工作紙及一枝普通的鉛筆(不是原芯筆!)。其實我們的工作枱是最容易令我們分心的因素之一,試想想學生的筆袋內有多少有趣的「玩具」,可以讓他們在沉悶的課堂內消磨時間,同樣我們的工作枱上又有多少與我們工作無關的東西!? 其實在外國已提倡「整齊工作枱政策」 (A Clean Desk Policy),研究發現「整齊的工作枱」,能有效節省因尋找文件或所需用品的時間,減少無相關物品所引致分心,從而提升工作效率。此外,整齊的工作枱,一方面減少污垢積聚而減低我們患病的機會,另一方面,亦可減低混亂的工作枱所帶來的心理壓力。再者,特別在工作間,整齊的工作枱亦令你的上司對你有良好的印象,(見下圖)。 撰文: 陳家慧博士 Lifetime 心理成長支援中心 創辦人及執行總監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、英國註冊職業安全及健康顧問、資深大學心理學講師、教學專業實習顧問老師、學校主任老師 2019年5月15日

駕馭「專注力」的秘訣 (上)

駕馭「專注力」的秘訣 (上) 「情緒與專注力」 情緒控制對專注力有莫大的影響,適量的壓力,會令腎上腺素激增,其作用是提升我們的能量及專注力,化緊張情緒為力量,來幫助我們面對眼前的挑戰。而當我們專注於眼前的問題時,我們會忘卻當刻的情緒,變得平靜而高度專注地解決眼前的問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通常都會有最佳的表現(見下圖)。 「工作安排與專注力」 「工作安排」對維持專注力是非常重要。「工作安排」包含兩個要訣:第一,「一心一用」,即是每次只專注於一項工作上,而時間不一定需要太長。當然我們每天都要處理多項工作,但真正工作時,在「某個時空」,我們其實都只是處理一項。謹記當每次處理一個項目時,就只投入於這一項,不要「手處理這項,但心卻想著其他未處理的工作」。「一心二用」未必會令你快些完成工作,反而令你分心,影響工作效率及表現! 「工作安排」的第二個要訣,就是要將工作安排交替進行。上次在「專注力的三大原則」一文,提及專注力中的其中一個原則是「專注力是有效運用左、右腦互相交替的成果。」左腦是「學習、工作腦」,右腦是「藝術、運動腦」。而專注力於毎項工作進行了15分鐘後,便會直線下降,所以我們可以將工作「拆細」,大約每15分鐘便要「交替」一次,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每15分鐘站立一次,或靜觀一分鐘,或飲下水,或伸展一下,或看看遠處,或去下茶水間洗手間,簡單活動一下,左腦便可得到休息,這樣便可快速「叉電」,專注力會即時提升! 「體感訓練、運動與專注力」 其實專注力不足或讀寫障礙的朋友都有機會出現體感不協調的情況,所以一些體感活動,不單可改善體感協調性,同時亦有助專注力的提升。「運動」除了可以強身健體,改善心理健康,對學習亦發揮著重要作用。運動時,可以增加腦部的含氧量、血流量及葡萄糖,從而提升短期記憶、專注力、創造力、身體協調及高層次思維,能有效全面提升學習能力、改善學習表現(見上圖)。 撰文: 陳家慧博士 Lifetime 心理成長支援中心 創辦人及執行總監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、英國註冊職業安全及健康顧問、 資深大學心理學講師、教學專業實習顧問老師、學校主任老師 2019年4月4日

「專注力訓練」與「專注力」的三大原則

  「專注力訓練」與「專注力」的三大原則 其實好多人對「專注力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,特別對小朋友及學生們,以為只要令他們坐定定一、兩個小時,做好工作,就是有好的專注力! 這是「質」「量」的分別!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坐了一個早上,但什麼都做不成!或是孩子坐了兩、三小時,但仍以「龜速」做了少量的功課! 「專注力」在認知心理學中並不是新課題,很多研究指出,人的專注力大約只能維持15分鐘,之後便會直線下降(見圖)。所以「專注力」訓練是「質」的訓練,並非讓人可以坐定定一、兩小時來完成一件工作,而是如何在15分鐘後,可以以最短的時間內,迅速回復及再次提升專注力至最佳狀態,以致在一段時間內,有更多高質、高專注的時間,來處理更多的工作,提升工作效率。 「專注力」的三大原則: 1. 專注力是「培養」出來的,所以適當的訓練是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。 2.  專注力不是「量」,即是不代表長時間專注於一件工作上,而是「質」,即是工作時的專注度(Focus on task)。 3.  專注力是有效運用左、右腦互相交替的成果。左腦是「學習、工作腦」,主要負責文字、邏輯思維等工作,亦即是平時長時間用來學習及工作的部分。而右腦是「藝術、運動腦」,負責圖像、感官、體感等工作。改善專注力就是不要讓「左腦」過勞,左、右腦要互相交替使用,讓腦袋可以發揮最大的功能! 撰文: 陳家慧博士 Lifetime 心理成長支援中心 創辦人及執行總監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、英國註冊職業安全及健康顧問、 資深大學心理學講師、教學專業實習顧問老師、學校主任老師 2019年3月13日

將疫情中的生活小貼士,變成你生活的小確幸!

在幾個月的疫情下,大家都開始建立了「新常規」,不知不覺已「被改造」了! 我們「被迫」接受了新挑戰、新嘗試,例如要在家工作;家長們又變成陪(子女)玩、陪學;嘗試用不同的新科技;新的生活模式;新的親子家庭關係。 我們「突然」變成IT達人,利用不同「科技」與家人、同事、朋友保持聯繫。 我們「突然」熱愛大自然,當風和日麗時,大家都渴望同太陽伯伯有個約會! 我們又「突然」變得活躍,網上充斥著「4分鐘在家爆汗運動」的影片。除超市及街市外,運動店是最受歡迎的店舖之一! 我們的創意亦被激發,地獄廚神都來下廚、親子創意遊戲、自己創意手工畫作等。 現在疫情開始見到曙光,大家可能陸續由在家工作回到「正常」狀態,回想這幾個月,有冇值得「懷念」的部份呢! 在全世界都在停擺時,不時都有「世界變靚了」、「地球健康了」的訊息發放,你有否發覺你都變靚了?有否想過你也變得健康了! 你不用大清早起床,有較充足的睡眠及休息。 你不用很趕忙地生活,不需要返工、放工趕車、迫車,在家有工作的時候,亦有輕鬆的時候。 你沒有經常外出用膳,住家飯食多咗,好似都肥咗、健康咗! 你行少了冷氣商場,而是一有機會就想親親大自然,呼吸新鮮空氣,曬下太陽! 你有冇擔心食得太多,內疚而努力地做多了運動呢! 大家有否想過這種生活才是「正常、健康」呢!當城市人每日在趕忙,從沒有機會「停一停、諗一諗」,什麼才是「健康」的生活?你在過去幾個月過的不就是健康生活嗎?其實「健康生活」就是咁簡單⋯⋯「曬太陽、充足水份、休息、清新空氣、運動、及健康飲食」! 希望當大家開始回歸「正常」生活的同時,除了保留個人衞生的習慣外,都可以嘗試將這些「新常規」加入你的生活當中,讓你過得更健康!   撰文: 陳家慧博士 Lifetime Development 心理成長支援中心執行總監,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,英國註冊職業安全及健康顧問,資深大學心理學講師,專業教學實習顧問老師,資深學校主任老師

什麼是「兒童發展障礙」?「初步識別測試」有何作用?

兒童在不同成長階段,都有可能出現發展上的的差異。但家長很多時只感覺到孩子有些不同,但又不太清楚孩子有什麼問題!其實家長若發現子女在學習、溝通、行為、情緒等方面,出現一項或多項困難,孩子有可能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障礙。如果家長懷疑子女有任何發展障礙,可以如何求助? 首先家長可以先認識什麼是「兒童發展障礙」。根據香港衛生署,兒童發展障礙大致包括十項: 弱聽 視障 腦麻痺 自閉症 讀寫障礙 發展遲緩及智力障礙 特殊語言障礙 專注力失調 ╱ 過度活躍症 動作協調障礙 焦慮症 除了腦麻痺、動作協調障礙及焦慮症外,其餘項目都屬於教育局支援的特殊教育需要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) 的學生類別。 當家長發現孩子可能出現以上的情況,基本上有三個步驟可以跟進: 初步識別測試 (Screening Test)  - 主要目的是為孩子提供及早識別,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,並作出適切的跟進及支援。 進一步評估 (Formal Assessment) - 當孩子在初步識別測試中,發現一項或多項發展障礙的徵狀,家長宜進一步為孩子進行深入及詳盡的評估,以確定孩子的發展障礙情況。 治療、教育及支援  (Treatment) - 當孩子確診一項或多項發展障礙,會根據孩子的情況及進度去設計治療及教育方案。 家長若想進一步了解,可參考以下延伸閱讀。 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」: What is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(SEN) ? The case in Hong Kong 「初步識別測試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及家長支援」: Our Services – Support Services for SEN 特殊學習需要支援 撰文: 陳家慧博士 Lifetime Development 心理成長支援中心執行總監, 英國特許心理學家,英國註冊職業安全及健康顧問,資深大學心理學講師,資深學校主任教師 參考資料: http://www.dhcas.gov.hk/english/health_pro/develop_dis.html

保持腦部健康的5個方法

神經學家, Dr Tara Swart, 介紹5 個最有效的方法,令你腦部更健康。 食物營養 (Nutrition) 對腦部健康的5大食物是: 三文魚,牛油果,雞蛋,果仁,椰子油或橄欖油 雖然腦部只有2-3公斤,佔身體重量很少部分,但它會吸收20-30%食物營養,所以葡萄糖是腦部重要的養分。 2. 睡眠 (Sleep) 人體每晚大約需要7-8小時的睡眠來清理腦部日間的記憶及工作,所以睡眠對腦部非常重要。 研究發現,如果前一晚睡眠受到干擾或不足,翌日會損失約5-8分的智力。 3. 水分 (Hydration) 腦部有80%是水分,所以每人每天都需要飲足夠的水分,以15公斤的體重,就需要飲半公升水,舉例一個成人男性,一天大約需要飲3公升水。 4. 氧氣 (Oxygen) 研究發現,在面對緊張的會議前,深呼吸10次,能有效提高腦所需的養分來面對壓力。 而每天最理想的運動量約10,000步。 5. 冥想/靜觀 (Meditation) 研究發現,每天冥想或靜觀12分鐘,有效降低壓力賀爾蒙。 當每天面對繁忙的生活,情緒難免會有些波動或疲累,嘗試學習「停一停」,深呼吸,飲一杯水,讓腦袋休息一會,然後再面對問題。這樣不單對腦袋有幫助,更可令你身心健康! 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g5wrBPO8-8

「不愛打工、要做老闆!」你擁有創業者的性格特質嗎?

潮流興創業,不論是不願打工的年輕人,或是已厭倦工作的成年人,都希望一嘗「自己做老細、追逐夢想」的心願,來創一番事業。社交媒體經常分享不同人的追夢及創業故事,看見那些創業者的自由、成功、光輝的故事,更令追夢者趨之若騖! 其實我都是其中一位創業者,多年前放棄了一個在別人眼中既穩定又收入好的教學工作,利用自己另一個專業去開創自己的心理成長支援服務公司,自己就是品牌,由零開始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當時覺得自己做事一向都很自信、自律、獨立及果斷,亦有些市場觸覺,有理想、有熱情、有衝勁,拿著心口的「勇」字,就辭去當時的工作,追尋自己的理想。經過多年的堅持,「摸著石頭過河」,雖然公司仍未算「掙大錢」(這亦不是當年創業原意),但總算上了軌道,夠吃一餐飯,都算對得起自己! 近日與不同的朋友分享創業的歷程及經驗,覺得很多朋友都是被那些成功創業的故事吸引,而希望成為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 或企業家(Enterpreneur),自己作為過來人,當然我並不否定,自己創業的吸引力及好處,但亦不忘提醒大家所見到的成功故事只是光輝的一面,大家看不見的是他們背後的努力、投入、困難、辛酸、掙扎、迷惘、質疑、孤單等一面,甚至是更多失敗的故事!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想追逐的夢想,但不是毎個人都適合做自由工作者或創業者。我相信如果有打算創業的朋友,不妨先認真了解自己的性格,是否擁有這些創業者的特質,做好準備,再去追夢! 創業者的特質: 慾望及熱情 (Desire and Passion):我有要成功的慾望,能堅持地去做要做的事。 能量 (Energy):我有耐力去面對困難。 面對不能預知未來的勇氣 (Ability to thrive on uncertainty):我能面對有很多問題,但很少答案的工作狀況。 決心及抗逆力 (Determination and Resiliency):我能在困難時堅持,並快速復元。 責任感 (Accountability):我會為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承擔責任。 說服力 (Persuasiveness):我有足夠的能力去說服我的投資者及員工。 自律性 (Self-Discipline):我會為成功的事業做任何事。 自信心 (Self-Confidence):我有信心我能去解決所有的問題。 社會責任 (Social Responsibility):我願意將我的成功,回饋社會。 道德觀 (Ethics):我可以真誠地與不同人仕相處。 相信制度 (Ability to Value Appropriate Control Systems):我相信利用一些管理方法去運作公司。 解難能力 (Problem Solving): 我有能力去解決不同的問題。 社交網絡 (Networking):我可以與不同人仕建立策略性的關係。 市場觸覺 (Market Awareness):我可以知道市場的需要及有潛力的發展方向。 低支援需要 (Low Support Needs):我可以自我鼓勵及支援自己,而不經常需要別人的幫助。 行商知識 (Business Knowledge):我知道如何讓公司有效運作及作出合理的商務決定。 知人善任 (Good People Judgment):我有能力看到員工的專長而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。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你的創業者特質,可到以下連結,進行測試,分析一下你有多適合創業! https://www.forbes.com/sites/tompost/2012/06/04/are-you-an-entrepreneur-startup/ 撰文:…

認識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」(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, SEN)

根據香港教育局(EDB)的定義,有特殊教育需要(簡稱「SEN」)的學生是指在學習上有某些困難並需要特別教育支援的學生。 現時,政府採用「雙軌制」推行特殊教育 — 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,教育局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,並在家長的同意下,轉介他們入讀特殊學校,以便接受加強支援服務;其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,可入讀普通學校,與普通兒童相處,從而在教育上充份獲得裨益。家長可透過現時的派位機制,為自己的子女選擇入讀心儀的學校,而學校須推行「全校參與」 模式的融合教育,以便有效地照顧學習差異,提升整體的教學效能。 現時有八大類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,可於普通學校就讀,並得到教育局的支援服務。 1. 特殊學習困難 讀寫困難是一種最常見的特殊學習困難,學生雖然有正常的智力和學習經驗,卻未能準確而流暢地認讀和默寫字詞。一般來說,他們有以下的特徵: 口語表達能力較文字表達能力為佳; 閱讀欠流暢,並時常錯讀或忘記讀音; 儘管努力學習,仍未能默寫已學的字詞; 抄寫時經常漏寫或多寫了筆畫; 把文字的部件左右倒轉或寫成鏡像倒影;及 較易疲倦,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去完成讀寫的作業。 2.  智力障礙 與同齡朋輩比較,智障學生整體發展遲緩,在下列的學習範疇有顯著的困難: 思維比較具體,抽象及邏輯思考力較弱; 記憶力弱; 注意力較短暫,容易分心; 語言表達能力弱、掌握的詞彙有限、或有發音不準; 四肢或手眼協調欠靈活,影響日常自我照顧的能力;及 社交能力較弱。 3. 自閉症 自閉症徵狀通常在幼童三歲前出現,他們主要在社交發展、 語言溝通及行為方面有下列明顯的障礙: 社交方面:學生常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,不善於察言觀色,不懂得易地而處; 語言溝通:學生的口語發展遲緩,常運用刻板、重複或鸚鵡式的說話;及 行為方面:學生經常堅持某些行事方式,如只乘坐某一路線的巴士或特定的座位,又拒絕改變日常生活習慣。 4. 注意力不足 / 過度活躍症  學生通常有以下三項特徵: 注意力散渙:與同齡學童相比,他們的專注力明顯不集中和短暫,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;做事亦欠缺條理,對細節不留心,常有疏忽的表現; 活動量過多:在課堂中,他們難以安坐,會經常手舞足蹈或不停地把弄附近的東西;及 自制力弱:他們通常沒有考慮後果便衝動行事; 不待問題完成便搶着說出答案;常打擾別人; 沒有耐性排隊輪候;以及沒有耐性依照步驟完成工作。 5. 肢體傷殘 肢體傷殘泛指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發生病變,外傷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肌肉系統發病所造成肢體上的殘障,以致某方面或多方面的日常活動受到妨礙或限制。常見的類別有腦麻痺、癲癇、脊柱裂及肌肉萎縮等都影響學生的行動、說話、書寫及日常活動。 6. 視覺障礙 視障可分為完全失明及低視能。如果對光線沒有感覺,即沒有視覺功能,就是完全失明。如果配戴眼鏡或透過手術矯正後,以視力較佳的一隻眼睛計算,視覺敏銳度為 6/18 或更差,即為低視能,而根據視覺敏銳度及視野的情況,可再分為輕度、中度 或嚴重低視能。 7. 聽力障礙  聽覺系統任何一部分出現毛病,聽力都會受影響,因而影響言語及溝通的能力。如兒童的聽力閾高於 25 分貝,已屬有聽障。 聽障程度可分為五個級別:輕度聽障(聽力閾由 26 至 40 分貝) ;中度聽障(聽力閾由 41 至 55 分貝); 中度嚴重聽障(聽力閾由…

心理學家又豈止得一種!- 認識不同專科的心理學家

在香港,大眾普遍較認識臨床心理學家或教育心理學家,凡與心理有關的問題,都只想到要找臨床心理學家,其實大家又知不知道他們的専長是什麼?記得有一次電視節目「學是學非」,找來一位臨床心理學家,解答一個常見的行為現象,可惜她未能想起這行為現象正是社會心理學中的經典理論,只是以一般常識來解釋。其實完全理解這位臨床心理學家的困難,因為節目中的問題並不是她的專業範疇,而製作人亦只知香港只有臨床心理學家,而沒有找正確的專家作答,就如找了兒科醫生解答精神科的問題一樣! 其實心理學家又豈止得一種!就如醫生一樣,有不同的專科,兒科、皮膚科、精神科等,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專責範疇。本文嘗試根據英國心理學會對各心理專科的分類及專科支部,介紹不同專科的心理學家及其主要專責範疇。 在介紹各心理學專科之前,我想先介紹英國心理學會(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, 簡稱BPS)。英國心理學會歴史悠久,成立於1901年,是國際上擁有會員人數最多的心理學會之一,現時超過33,000名會員,英國心理學會亦是英國唯一法定註冊特許心理學家的組織( a Register of Chartered Psychologist)。正因爲英國心理學會的歷史及法定地位,所以相信可以提供較全面的參考價值。 英國心理學會有多個不同的支部,以容納及支援在不同專科範疇工作的心理學家,現在有九個專科及十個支部。只要能成為特許心理學家(Chartered Psychologist) ,就代表在其專科範疇上的法定專業資格。 臨床心理學家 (Clinical Psychologists) – 臨床心理學以行為異常與心理疾病患者為主,包括焦慮、抑鬱、學習困難等,並實際從事心理疾病的診斷、治療及預防等工作。 輔導心理學家 (Counselling Psychologists) – 輔導心理學的目的旨在幫助生活適應或心理異常者,包括家庭暴力、性虐待、創傷等,由了解自己,到認識環境,澄清觀念,解除困惑,進而革除不良習慣,重建積極的人生。 教育心理學家 (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) – 教育心理學主要關注兒童及青少年在學校環境中的情況,旨在解決教學上的實際問題,包括學習困難、社交、情緒及發展障礙等。 法律心理學家 (Forensic Psychologists) – 法律心理學旨在幫助罪犯設計及推行更新計劃,改善犯罪行為。另外亦幫助監獄中的職員及罪犯減壓。此外,在司法程序中,探究犯罪動機及犯罪證據的可信性,並提供專家意見。 健康心理學家 (Health Psychologists) - 健康心理學旨在助人調適生活,推廣精神健康,預防疾病,提升病後康復工作的效能。 神經科學心理學家 (Neuropsychologists) – 神經科學心理學旨在幫助有身體障礙、腦創傷、中風、癌症的患者,此專科是需要對臨床及神經科學有一定認識的專業。 工業心理學家 (Industrial Psychologists) – 工業心理學旨在研究工業從業人員的行為,藉以解決工作環境上的問題,提升生產效率。此外,亦會對人事管理及行政安排等提出專業意見。 運動心理學家 (Sport or Exercise Psychologists) – 運動心理學旨在幫助運動員及教練訂定目標,面對壓力,調整心態,提升運動質量及成績。此外,亦會對運動創傷後的運動員進行輔導。 學術、研究及教學心理學家 (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Psychology) – 學術、研究及教學心理學主要指在大學或學校教授心理學的心理學家。其工作包括課程設計、教學、評估等,讓心理學學生可以在心理學專業上有不斷的發展。另外,學術研究與教學是不能分割,負責設計及進行不同主題的專科研究,亦需要掌握最新研究成果,所涉獵的範疇非常廣泛。 而香港的情況,根據香港心理學會的分類,現有四個支部,包括臨床心理學、輔導心理學、教育心理學及工業/職業心理學。香港心理學會成立於1968年,正因爲心理學專科在香港歴史相對較短,而其支部亦以臨床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支部為主,所以普遍市民對此兩個専科較為認識。…

身心健康由飲水開始

當天氣炎熱時,我們很自然會飲較多水,可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。其實,我們無時無刻都應該多飲水,因為充足的水分是我們的身心健康的最基本要素。 當我們身體缺水時, 8% 的血液會流失,這會引致血管收縮,血壓上升,增加心臟病及中風的可能性。 26%的細胞間隙會流失,這會提升身體酸度活躍,引致腎石及減弱抵抗力。 66% 細胞流失,這會引致高膽固醇,降低新陳代謝,加速老化。. 身體出現缺水時的特徵 口乾 飲水可以滋潤口腔內及喉嚨,並會持續保持濕潤。但含糖飲料只可以提供短暫的解渴作用! 2. 皮膚乾燥 皮膚是身體最大及最需要水分的器官。缺乏水分就不能出汗,而令身體未能排出污垢,油脂積聚。 3. 感覺口渴 特別是酒後,因為酒精會蒸發身體所有的水分,所以如何你感感覺口渴,就代表你的身體發出訊號,身體需要水分! 4. 眼睛乾澀 身體缺水亦會令眼睛乾澀。 5. 關節痛 身體的軟骨及脊柱椎間盤由80% 水分組成。而充足的水分可以讓關節應付突如其來的身體活動及震盪。 6. 肌肉密度減低 肌肉內亦含有大量的水分。在運動前後及運動時飲用足夠的水分,可以讓身體將水分帶到需要的身體部位,亦可減低肌肉酸軟及發炎的機會。 7. 發病的復元期變長 飲水可以幫助身體排毒。不同身體的器官有助分辨及排出毒素,但如身體缺水,器官便無法有效地工作,於是器官會借用血液中的水分,這便會進一步引起其他的身體問題。 8. 身心疲累 由於身體缺水,器官會借用血液中的水分來維持功能,但血液中沒有足夠水分,亦代表沒有足夠的氧份帶到身體各部位,因而進一步令人感到疲倦。 9. 感到肚餓 因血液中沒有足夠水分,而沒有足夠的氧份帶到身體各部位,令人以為需要食物來補充體力,但食物會令身體器官有更大的工作量,而飲水可以回復體力之餘,但不會加重身體器官的工作。 10. 消化問題 缺水會令胃部增加胃酸而傷害身體。 11. 提早老化 身體水分隨著年紀增長而流失更快,表面看到的老化現象,同時發生於身體內部器官上。 Source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IAWUW1R9_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