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人行為看似簡單直接,「想幫就幫啦!」,但其實每一個助人行為都會經過5個階段,每個階段的想法,都會影響我們是否願意伸出援手。
5個階段是「注意、動機、評估、防衛、行動」。
第一階段「注意」,我們是否注意到有人需要幫助。如果沒有注意到情況,當然不會加以協助。但當我們注意到之後,我們的考慮包括:「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?」「他的同行者應該可以幫他?」「周邊的人都沒有反應,應該不是問題?」
第二階段「動機」,我們想不想幫手。「旁觀者效應」及「責任分散」的現象就在此階段出現。
第三階段「評估」,我們是否有能力幫手。例如有人遇溺,我的泳術是否足夠我去救他?
第四階段「防衛」,我們會考慮周邊的人會對我的援手如何反應?會不會有人覺得我是「儍瓜」?會不會覺得我「諸事八卦」?
第五階段「行動」,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心路歷程,我們才會決定是否伸出援手,而真正做出助人行為!